华为系高管终出走,“AI芯片 股”寒武纪何以“陨落”?_1
- 时间:
- 浏览:0
大家好,我是小编,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华为系高管终出走,“AI芯片 股”寒武纪何以“陨落”?的问题。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,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,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。
文章目录列表:
华为系高管终出走,“AI芯片 股”寒武纪何以“陨落”?
2.边缘计算机概念股票一览表
曾被投资者冠以“国内NPU 股”的寒武纪因与华为合作关系的破裂而跌落神坛,如今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梁军也选择出走。随着这位“华为系”高管的出走,或意味着寒武纪与华为正式分道扬镳。
寒武纪与华为的“联姻”走向末路。
3月14日晚间,寒武纪发布了一项重磅的人事变动公告。公告称,公司核心技术骨干CTO梁军由于“与公司存在分歧”,已于2月10日通知公司解除劳动合同,离职后,其不再担任任何职务。
CTO梁军被外界视为寒武纪与华为“联姻”的重要纽带,随着梁军出走,或意味着寒武纪与华为正式分道扬镳。
一年多以前,寒武纪登陆科创板时曾备受瞩目,首日股价涨幅一度超过300%,市值突破千亿。然而不到两年时间,被冠以“国内AI芯片 股”名号的寒武纪迅速跌下神坛。
股东大幅减持、股价创出 历史 新低、首席技术官出走……寒武纪,曾经风光无两的独角兽,怎么了?
华为系梁军出走, “联姻”正式破裂
“梁军的离职不会影响公司的技术创新,不会对公司整体研发实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,双方也不存在知识产权的纠纷,公司知识产权完整性不会受影响……”
尽管寒武纪用了一连串否定句对外积极表态,梁军出走的消息还是重锤寒武纪。
梁军辞任的消息发布后,次日,寒武纪股价收跌18.38%,市值蒸发超36亿,总市值仅余260.57亿元。
公开资料显示,梁军于2003年加入华为,后成为海思的技术 ,负责过海思团队在手机soc设计、网络芯片架构设计等,2017年从华为跳出后加盟寒武纪,任副总经理和CTO。
作为华为的旧部,梁军在加盟寒武纪的 年,寒武纪就与华为终端芯片展开IP授权,市场中有声音指出,梁军在这场合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抱上华为“大腿”后,寒武纪的业绩迎来了暴发式的增长,更为公司日后的上市打下基础。
根据公司招股书数据显示,2017年到2019年,寒武纪对华为海思终端智能处理器 IP 授权业务的销售金额为 771.27 万元、1.14亿元和以及6365.80 万元,占到公司终端智能处理器 IP 授权业务销售收入比例的 100.00%、97.94%和 92.56%。
值得注意的是,其中,2017和2018年度,寒武纪的主营收入里,终端IP占比高达98.33%和99.69%。可以说,没有华为,寒武纪的AI芯片的商业化进程不会走的如此顺遂。
对于一家创业公司而言,业内泰斗的或关乎公司的生死存亡。或是为了留住梁军,2020年12月,寒武纪曾经向梁军授予了10万股激励性股票。根据协议,梁军在离职后已获授未归属的8万股作废失效,以公司当前的股价65.22元/股计算,这部分股票的价值在522万元左右。
此外,梁军手中持有的北京艾溪 科技 37.6%的股权,也需要按照一定的实缴成本叠加5%利息的回购价格,进行转让。 换言之,梁军此番离职近乎净身出户。出于何种原因,竟让这样一位业界大拿选择出走?
权宜之计,
“备胎”寒武纪惨遭抛弃
外部推测,在华为脱离寒武纪自研人工智能芯片后,寒武纪已经成了华为的“弃子”,梁军的出走实则是在寒武纪身上看不到出路而做出的自救行为。
在2019年的一场峰会上,寒武纪一位高管透露,寒武纪在和很多互联网头部企业做技术评测,其中包括快手、滴滴。 但一位曾在滴滴云就职的业内人士表示,在他任职期间,虽然有合作,但实际上并没有具体项目使用,因为产品“不好用”。
此外,寒武纪此前宣称,其芯片在百度有落地。虽然该消息属实,但根据业内人士的观点显示,百度所采用的芯片数量只有百块左右量级,并未用在核心业务上。
“寒武纪技术上不弱,但是产品也谈不上比传统大厂更好。”大型互联网公司这样的客户, 诉求是安全稳定,为什么放弃那些成熟芯片,而去用一个小公司、未经检验的芯片?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。
手中产品在商业化进程中 遇困,寒武纪当初又是如何获得华为青睐的?或者说,华为与寒武纪的合作从一开始便只是一个权宜之计?
2016年,寒武纪推出 AI处理器Cambricon-1A,确立中国 AI独角兽公司的地位,彼时AI概念正风靡全球。
时隔不久,2017年,手机巨头苹果便将这项红极一时的ai芯片技术搬到了即将发布的iPhone11身上。
华为自然不愿在这场智能化的浪潮中落后,为了抢夺“全球 内置独立npu智能机”的名号,华为决定在麒麟970芯片中集成寒武纪的AI处理器IP。
只是,华为在此后的宣传活动中却一直淡化其AI处理器的出处,同时有迹象表明,华为采用寒武纪AI技术开发麒麟970的2017年, 华为海思一直与ARM合作研发基于ARM Trillinum框架的AI技术。
风险正在酝酿。华为海思在2018年发布了云端及边缘芯片,此后便一直致力于覆盖数据中心、边缘端及消费终端的全场景,而这恰巧也是寒武纪的业务线。这也意味着,未来在终端、云端、边缘端人工智能芯片产品领域,华为海思与寒武纪的正面交锋不可避免。
此后不久,2018年10月,华为宣布采取自主研发的“达芬奇架构”,2019年华为麒麟810处理器便搭载了自研AI芯片。
华为有了自己的AI芯片,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寒武纪2019年的业务结构发生了一次大换血,由华为撑起的ip授权业务的收入发生断崖式下滑,寒武纪的主要收入来源变成了智能计算系统集成。
失去华为这个大客户,对寒武纪而言,无疑是巨大损失,寒武纪也直言“公司短期内难以拓展一家在采购规模上足以替代公司华为的客户。”
成也华为, 败也华为
根据公司招股书数据显示,2019年,寒武纪的终端智能处理器IP许可销售收入在出现同比下滑, 仅为6877.12万元,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也下降至15.49%。而这个数字在2017、2018年分别为98.34%和97.63%。
此外,根据彼时公司披露的招股书显示,公司科创板上市的募投项目中也并无任何IP研发的内容。
这也引得上交所的问询,函中上交所要求寒武纪说明:“该部分业务的未来经营计划以及可持续性,是否存在逐步放弃该部分业务的趋势。”
要知道,仅仅过去了一年的时间,公司赖以生存的主营业务就已经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业务。
没了华为业务的支撑,寒武纪只能另寻他路,而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中科院成了不二的选择。
2019年4月25日,珠海横琴新区管委会与中科院计算机所签订合作协议,建设横琴先进智能计算中心项目。
而这个项目则是代替了IP授权业务成了支撑公司的“脊柱”。除了横琴项目之外,寒武纪2019年还签约拿下了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人工智能计算创新中心的项目。
比较公司2019年的财务数据以及珠海横琴和西安沣东两个政府IDC项目贡献的业绩体量后不难发现,在2019年这两个项目为寒武纪贡献了约80%的收入,其中横琴项目贡献了60%的收入。
这两个项目虽然收入丰厚,但背后的关联关系和地方引资招商的战略考量因素,却让商业上的价值大打折扣。
一家芯片公司俨然成了一家idc承包“关系户”,不过,在这两个政府idc项目的滋养下,公司顺利登陆A股市场。
只是登陆A股后,二级市场中的投资者对公司的高估值并不买单。公司自上市第四日触及股价 历史 高点297.77元/股后便开始一路回落。截止发稿,公司股价报66.25元/股,较最高价跌幅接近8成。
短期而言,公司的基本面也难言反转。根据寒武纪发布的2021年度业绩快报显示,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为7.21亿元,同比增长57.12%;同时归母净亏损8.47亿元,上年同期归母净亏损4.35亿元,同比扩大94.98%。
边缘计算机概念股票一览表
说句实话 , 像寒武纪这种上市才1个月 , 刚看过招股书没多久 , 看这样一份半年报 , 新东西太少 。 不过好歹是上市后的 份定期财报 , 还是给点面子 , 好好看一下 , 主要是加深对一些数据的印象 。
因为我最近对寒武纪比较有兴趣 , 结果看到这数据就笑裂了:
营收8千万,巨亏2个亿。
没办法 , 少了华为这个大户 , 营收主要靠中科 、 珠海和一些高校关系户 , 什么时候能傍上阿里 、 浪潮这样的大户才行 。
照现在的业绩 , 实在是很难给个像样的估值 。 只能梳理一下公司创立以来的融资作为参考:
2016年2月 , 公司由陈天石 、 中科算源共同出资设立 , 注册资本为 90 万元 , 其中陈天石出资 63 万元 、 中科算源出资27 万元 。
2016年7月 , 科大讯飞等增资4000万 , 公司估值约4亿 。
2017年7月 , 国投基金等增资 , 公司估值约43亿 。
2018年7月 , 阿里创投等增资 , 公司估值约48亿 。
201 9年 1月 , 河南国新等增资 , 公司估值约156亿 。
2019年9年 , 南京招银 、 湖北招银等增资 , 公司估值约221.6亿 。
顺便提一句 , 招商银行投资12亿(1950万股 ), 以目前730亿市值计算 , 赚20多亿了 。
寒武纪做的主要是面向云 、 终 、 边通用型AI芯片:
具体产品:
主要竞争对手:
1 、 终端智能处理器IP的厂商主要包括英国的 ARM 、 以色列的CEVA以及美国的Cadence等 。 其中ARM和寒武纪的产品是专门针对智能计算设计的架构 , CEVA和Cadence的产品是基于DSP产品演进而来 。
2 、 在云端智能计算市场 , 主流的芯片和加速卡方案提供商主要包括Nvidia 、 寒武纪和华为海思等 。 由于软件生态优势 , Nvidia的GPU芯片和加速卡产品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。 寒武纪 、 华为海思等企业都处于市场开拓阶段 , 市场份额相比于 英伟达 来说均较小 。 但是 , 公司所采用的针对人工智能应用而专门设计的通用型智能芯片架构 , 从计算效率 、 性能功耗比等方面来看均已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, 将成为未来人工智能芯片发展的主流技术路径 。
3 、 在边缘智能计算市场 , 目前市场份额主要也由 英伟达 所占据 , 其主要产品包括Jeston TX1 、 Jeston TX2以及最新的Xavier和Xavier NX 。 寒武纪和华为海思是较早进入该领域的中国代表性厂商 , 目前仍处于市场开拓阶段 , 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。
4 、 在智能计算的基础软件生态上 , 英伟达 的CUDA软件生态成熟完备 , 在 该领域处于 地位 , 相对公司 、 华为海思与英特尔具备显著的优势;在智能计算市场份额与认知度上 , 英伟达的GPU产品仍处于 地位 , 而公司 、 华为海思与英特尔的相关产品仍处于市场开拓期 。
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49% , 主要系销售业务拓展 , 职工薪酬增加 。
管理费用同比增长60% , 主要系公司规模扩大 , 职工薪酬增加 。
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09% , 主要系研发投入加大 , 职工薪酬增加 。
感受一下真正的高 科技 , 研发投入是收入的3倍多 。
这是上市时的人员构成:
这是半年报时的研发人员情况:
刚开始看到平均薪酬吓我一跳 , 3/4的研究生 , 20万薪酬也太低了 , 定睛一看:半年 , 这还差不多 。
寒武纪最大的风险在于 , 它就像一只羽翼未丰的雏鹰 , 刚出生就要独自穿行在苍穹 , 要独自面对 的洗礼 , 也要独自面对强敌环伺的险境 。
失去了华为这个大客户 , 寒武纪的终端芯片需要开拓新的国内客户 。 华为已经依托海思完成了自我救赎 , 小米也号称要自研芯片 。 如今 , 华为虽然被禁 , 海思前途未卜 , 但寒武纪估计也很难直接再向华为提供终端芯片或IP授权 。
在云端芯片方面 , 寒武纪还没有取得阿里的信任 , 阿里现在用的是英伟达的芯片 , 同时也在依托平头哥自研云端芯片 。 未来 , 寒武纪最先取得突破的可能也是云端方面 , 通过参与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建设而获得订单 。
在边缘芯片方面 , 虽然用户的获得门槛略低 , 但英伟达拥有更加成熟的生态体系 。
综上 , 寒武纪在研发和销售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。
很久以前 , 计算机都是黑白的 , 直到1999年 , 英伟达发明了GPU , 你的 开始变得多姿多彩 , 1999年上市 , 当时市值700亿人民币 , 现在市值3000亿美元;过了20年 , 寒武纪发明了NPU , 你的 开始变得栩栩如生 , 现在市值700亿人民币……
生存 , 从来就不是浪漫的故事 。
活下来的英雄 , 才有资格承受浪漫的故事 。
否则 , 就可能只是一场投资事故。
边缘计算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,它将数据处理和存储的能力放置在离数据源最近的地方,如传感器、物联网设备等,同时也能够协同云计算提供更 的服务。近年来,随着物联网、5G等技术的发展,边缘计算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,也推动了边缘计算概念股票的发展。
首先,边缘计算概念股票的 企业应该是英特尔,该公司一直致力于推动边缘计算技术的发展,其推出的边缘计算 可以在物联网设备、边缘服务器、云数据中心等多个场景下进行部署,提供各种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。除此之外,英特尔还通过收购Mobileye等公司,进一步拓展了在边缘计算领域的业务。
其次,NVidia也是边缘计算概念股票的重要代表。该公司推出的Jetson系列产品是一款基于GPU的嵌入式 ,可实现 的深度学习推理,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、智能安防等领域。此外,NVidia还推出了EGX边缘计算 ,可以将云计算的能力下放到边缘设备中,提供更快速、更可靠的数据分析服务。
第三,华为也是边缘计算概念股票中的重要企业。该公司在边缘计算领域的布局主要是基于其自主研发的_腾芯片,这是一款专门用于AI计算的芯片,具有 、低能耗、高安全性等特点,适用于各种边缘计算场景。此外,华为还推出了Atlas系列产品,包括边缘计算服务器、边缘智能摄像机等,为各行业提供更 的边缘计算服务。
除了上述三家企业,还有很多其他的边缘计算概念股票,如IBM、思科、戴尔等。这些企业通过不断推出更为先进的边缘计算技术,不仅推动了边缘计算市场的发展,也为各行业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。未来,随着物联网、5G等技术的普及,边缘计算市场的潜力将会越来越大,这也将为边缘计算概念股票带来更多的机会。
好了,今天关于“华为系高管终出走,“AI芯片第一股”寒武纪何以“陨落”?”的话题就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“华为系高管终出走,“AI芯片第一股”寒武纪何以“陨落”?”有更全面、深入的认识,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。